封杀事件反映文化的不自信和不包容

 有一种禁止叫封杀,它是指禁止特定人物(明星、艺术家)参与特定活动或从事特定工作,禁止特定媒体播放节目或出版出版物,禁止传播某些新闻。这是一项永久性封禁令,或者是一项带有永久性封禁令意图的主观行为。以净化文化环境、引导社会风气、倡导正义与善良为主流价值取向。

愈来愈多的封杀恰恰反映文化的不自信和不包容.jpg

  我党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还有“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特别是“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或者嗜欲相同,或者迎合对方,但内心却没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的原意是说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志同道合”,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状态的,实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交往,就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保持对对方的友好与善意,包容别人的意见;另一种则是强迫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或强迫自己违心赞同别人,并把不同意见藏在心里。在孔子看来,前一种才是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儒家最讲究一个“诚”字,所谓“诚”就是不自欺的意思,所以君子绝不会用表面的阿从来取悦对方;同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被强迫,所以也就不会强迫别人一定要赞同自己。这样,“和而不同”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彼此交往的最好方式。当然,“和而不同”绝不是对错误的人和事无原则的包容。孔子对于那些违反道义的人,他也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比如他的学生冉有。当冉有违背礼制,替季氏搜刮民财的时候,孔子同样对他进行了严厉谴责,甚至想将他逐出师门。好在冉有及时改正了过失,并在此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才得到了老师的原谅。然而今天的“封杀”,也就是掌握生死、赏罚大权的组织干的好事,还会给说错话的人机会吗?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和”“同”之辩,在今天也还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用今天的哲学话语进行表述,所谓“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所谓“同”,就是同一、同质,就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很多人在交往时,都喜欢找和自己特别相像的,殊不知,如果朋友都是和你一样的,完全同质,那么在交往中,你就只能听到和你一样的想法,久而久之,你的认知就会越来越狭窄甚至出现偏差,你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偏离世界本来的样子。这种情况,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越发值得注意。以前我们与人交往,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得不与自己意见并不相合的人打交道。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轻易找到与自己高度相似的人群,进而产生出一种“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人们本来以为互联网时代会促进人们思想的交流,但实际上,今天的很多网民反倒进入了一个精神“部落化”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就更需要重温“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话语,防止自己在“同质化”的朋友圈里越走越偏。

 知乎用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出现某些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平等,不光明正大的现象,我们该不该骂他监督他呢?当然应该!因为爱他才骂他监督他。可问题又产生了,骂的狠了又有人指责你是公知美分带路党。一个成年人应该可以有自己理性和逻辑的判断。一个人是出于公平正义,监督鞭策的目的去批评指责还是岀于挑拨矛盾古惑造谣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去制造舆论?很多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扣帽子。不能盲目批评妄自菲薄,也不能偏护无度盲目唱赞歌。

  感觉现在只要说中国哪儿不好就要被群喷,还骂你跪舔美国,是西方的走狗……由此处处是歌功颂德的声音,即便有些杂音,也被背后一股强大的力量给消除了。 这些人或许忘了包容和谦逊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吧?

  网友calicout说,悲哀的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成了一言堂,所有的话必须政治正确,所有的舆论都一边倒,公众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更令人担忧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只有一种声音吗?

 构建一个强大、和谐的社会是不是必须只有一种声音?

 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因为文化不自信所以呼喊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必须剥夺一些人特别是公众人物在公众平台上说话的自由。

TAGS

文化,自信,封杀,包容

上一篇:唐冬梅:那是一个八十年代最好的时期
下一篇: 生命和集体荣誉哪个重要